指标关系调整反映经济转型升级动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速放缓,但本质上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明显变化,事实上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力转换的具体体现。例如,用电量与经济增速相关性减弱,有人据此质疑经济数据质量,但却忽视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效提升的作用。随着服务业比重提高、高耗能行业增速大幅下滑,用电弹性系数会明显下降,前三季度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降至0.12左右。从国际经验看,日本等典型追赶型经济体在转型期间都出现了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下降的情形。再如,货运量与经济增速之间的相关性下降,主要是重化工业产能过剩、能源结构和运输方式调整的结果。随着我国重化工业产品需求达到或接近峰值,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能矿产品的需求明显收缩,铁路、海运等运输量也随之下降。又如,有人质疑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过快、总体偏低,但事实上近年来在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持续放缓的同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出现止跌回升态势。根据最新测算结果,1978—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3.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一度有所下滑,但近两年来逐步回升至接近2%的水平,保持了技术追赶的态势。随着增长阶段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资本市场短期波动有利释放风险和完善机制。6月下旬以来的我国股市连续大幅调整,有关部门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救市措施,避免了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确保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长期看,资本市场走势和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但由于流动性、市场信心和投机等因素的作用,资本市场短期往往会背离基本面,甚至出现较大的起伏。这种动态调整,客观上说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部分,是市场价格发现机制的一种体现。通过调整,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和释放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次股市调整和救市过程也暴露了监管机制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成熟过程,其实都是面对市场大幅调整中不断纠正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轮股票市场大幅调整和政府积极应对,有利于局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积累市场监管经验,增强风险意识,有利于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和政策完善,以实现动态的、全局的、更长时期的市场稳定。
中国与世界互动效应增强需要相互调适。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的13%左右,近年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以上,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我国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经济发展不仅受到国际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同时还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多种渠道关联影响到世界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逐步显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变动的关注度和敏感性也明显提高。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稳定作用。今年6月下旬以来的国内资本市场波动,8月11日汇率形成机制调整,都引起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对外影响也在加大,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效应正在增强。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国际社会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巨大,但对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要有足够的认识。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部署,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全年的预期目标,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王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