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服务 > 思想党建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世事正须高著眼——谈坚持胸怀天下
时间:2023-01-0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

  编者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坚持胸怀天下,肇始于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类求解放”的政治追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谋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负,是马克思主义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观”辩证融通、有机融合的互动呈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征程上,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赓续“坚持胸怀天下”,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天下的视野和情怀,统筹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化拓展同各国的互利合作,同国际社会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1949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著名讲话,他指出:“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一份来自中国的特殊礼物,引人长久驻足。这件名为《盛世欢歌》的景泰蓝瓶,采用经典赏瓶造型,主题图案由孔雀、牡丹、玉兰等构成,瓶身部分的一些纹样是中西兼用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理念。这份礼物是2017年1月,联合国在日内瓦万国宫召开“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中国赠送的,表征了中国希冀世界和平发展,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深邃的人类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最后一个是“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胸怀天下”,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相结合,坚持互利共赢,进一步展现胸怀天下、面向未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党胸襟和使命担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新当选的其他六位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这也是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首次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时铿锵有力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历来主张,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天下情怀和世界担当。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事业的思想武器,其最高价值理想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扉页中有一句掷地有声而又充满磅礴力量的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鲜明而又直观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使命任务和翻身作主的途径,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指明了出路和光明前景。《共产党宣言》深深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邓小平认为:“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从登上历史舞台,就肩负着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担当,秉持着为人类作贡献、为人类谋幸福的价值追求。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中华民族自古就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宣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修养,追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博大胸襟,倡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平理念,鼓励“以天下为己任”的道义担当,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合之道、天下情怀、贡献世界的抱负,滋养了中国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鲜明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交流互鉴,博采众长”的交往原则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了与会者的情感共鸣,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法国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对大会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一场对各国文明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而文明平等是包容、交流、互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一方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它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实践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而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体系,孕育了兼收并蓄、以变制变的文化精神。文化越是自信包容性越强,包容性越强文化也越自信,对待不同的文化要有底线和门槛,做到借鉴而不是照搬借用,做到包容而不是照单全收。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但是,文明互鉴必须以坚持自身主体性为前提。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特性,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就无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根基和前提,也是我们今天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根基和依托。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可能真正做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远大情怀,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

  以中国发展为世界繁荣稳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的繁荣与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的繁荣带来新机遇。

  以共同体理念为破解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当前,世界站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的世纪之问,关乎着世界未来走向,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顺应历史大势,深察世界动向,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屋建瓴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崇高目标,突显了中国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的博大胸怀。中国坚定不移地倡导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全球善治,为引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由古代文明转型为现代文明的总趋势、总进程。这就意味着,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人类社会历史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发展道路,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只有立足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通、走得好、走得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绝不走西方资本逻辑主宰的侵略扩张的现代化之路,而是始终以自己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繁荣贡献更大的力量,它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鸟巢举行。(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察势而谋,驭势而变”的历史主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鸦片战争肇始,面对“西力东渐”引发的“民族危机”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总体性危机”,中国人开始上下求索救亡图存之道,但均事与愿违、无一克臻全功。十月革命成功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那就是世界历史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历史潮流而生,顺历史潮流而兴,在领导中国人民谋独立、求解放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成长壮大。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炮火烧到中国边境的危险,毛泽东从维护民族独立和人民生活安定的大局出发,应朝鲜政府出兵援助抗美的请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落后国家打败了先进的强大的侵略国家的奇迹,中国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声誉。1978年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洞察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他立足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并推进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历史发展大势,既深谙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又研析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大调整、大变革。面对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逆全球化暗潮涌动的局面,中国还要不要开放,要什么样的开放,牵动着全世界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并重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面对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主动求变,立足新发展阶段,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欢迎世界上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概言之,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既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追求目标,也将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作为使命担当,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