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规模无效益的怪圈
事实上,在此之前京东方也曾过了一段较为艰难的日子,直到2012年下半年才有所和缓。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京东方出现了长达5年的亏损。到2012年三季度,京东方宣布当期实现1.5亿元的净利润,这才结束了此前的亏损局面。
京东方被投资者冠以“不死鸟”和“烧钱王”的称号。尽管长期亏损,但企业规模却越亏越大。在亏损期间,还累计进行超过700亿元的巨额融资。2013年,京东方宣布募集资金460亿元,这一数额创下当年A股募集资金之最。
京东方前几大股东多为国企背景,其中北京国有资本管理经营中心持股40.63亿股,占总股本11.56%,是第一大股东。目前京东方A总股本351.53亿股,股东人数也已达到140.857万户。
“国企背景的京东方,存在国家战略利益的考量。”家电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此前,海外六家面板企业联合以不正当价格向中国大陆企业供货,给中国液晶面板反垄断带来深刻的教训。国内京东方、TCL等面板企业的崛起,则打破了三星等品牌的长期垄断。
国家发改委曾公告,2001年至2006年六年时间里,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六家企业,在台湾地区和韩国共召开53次“晶体会议”,会议轮流承办,基本每月召开一次,主要内容是交换液晶面板市场信息,协商液晶面板价格。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涉案企业依据晶体会议协商的价格或互相交换的有关信息,操纵市场价格,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国家不会让存在战略价值的产业没落,否则再次落入日韩等企业定制的价格体系中,给与我们消费者的就会是一个不合理的价格。”洪仕斌表示。
在洪仕斌看来,京东方规模很大但效益低迷,主要存在两点原因,“每年,在国内的生产线成熟之后就会面临着国外企业的放血,价格下压,产业链上游竞争激烈;而产业链下游则存在着商业模式的改变,如果今后彩电硬件免费,那么面板价格可能会被进一步下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