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才培训服务 > 行业动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助力农村贫困生进名校:降“门槛”之外还应做些什么?
时间:2016-04-18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潘旭

  近期,全国95所实施单独面向农村学生招生(即高校专项计划)的重点院校相继公布了今年的招生简章。或扩大招生规模,或取消“到校复试”,或明确后期重点培养方案……一系列举措进一步降低了农村贫困生进入名校的门槛,显示了高校贯彻教育扶贫战略的决心。
  不过,教育工作者指出,要使高校专项计划更大程度造福“寒门学子”,还需完善从招录到培养的监督机制和配套举措,从长远看,应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的鸿沟。
  降分仍“给力” 报考更“顺畅”
  针对大学尤其是名校农村学生生源比重下降的现状,自2014年起,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实施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教育部规定,安排招生计划不得少于有关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
  “给力”的降分优惠政策,是高校专项计划的一大特色。如清华大学今年的优惠分值分为30分至60分四档,考生最高可降60分录取;获得北大入选资格的考生,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
  相较前两年,今年多校简化招录流程,以减轻农村贫困学子因异地考试而增加的负担。如复旦大学全面取消了高考前笔试、面试等环节;北师大则取消多能力测试和面试,采用由考生提供视频材料的方式进行复评,并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通过网上报名、高校复审的方式,学校将扩大入围专项计划的学生数,给更多考生机会。”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说。
  复旦、人大等高校都将在今年材料复审时考察考生平时成绩、在校表现、学科特长、发展潜质等,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及其入选专业。
  上马还需扶一程
  靠降分政策能让农村孩子“进得来”,但如何“学得好”“可成才”?相关高校做出了不少有益探索。
  上海交大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浩说,农村学生基础偏弱是普遍现象,个别学生在大一时甚至收到了退学预警。为此学校推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采取集体自习、高年级同学学业辅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学生。
  一些原本对计划生源实行单独编班的高校,在看到农村生成绩与普招生差距明显后,开始实行插班培养,同时在课余提供多种机会帮助其拓展综合素质。
  “学校会向学院保密学生的入学渠道,就是希望学院在培养上能一视同仁,不让农村学生背上基础弱的心理包袱。”上海外国语大学招办主任王斌华说。
  “不让一位贫困生辍学,也不能让一位贫困生落伍。”丁光宏说。据悉,复旦大学已开办6期“助力腾飞训练营”,一年来已帮助2000多名农村学子提高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该校一项跟踪调研显示,经过一到两年的院系帮扶和自身努力,“薄弱生”大多实现了“快速超车”。
  完善“教育扶贫链”
  “今后高考改革如何科学运用综合评价来体现农村学生的特点,高校自主招生如何避免‘掐尖’,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指出,在助力农村贫困生进名校时,除了增加招生计划外,还应完善更科学的选拔制度。
  与此同时,教育专家认为,“高考扶贫”只是“教育扶贫链”上的一环,补上农村教育的欠账,才能让农村贫困生进名校成为常态。
  郑浩表示,教育扶贫更需精细化管理。应健全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保障机制,确保“一个不少”;要为贫困生建档立卡,实行精准资助、动态管理,避免“轮流受助”“平均资助”等现象。此外,要持续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优秀教师流动交换机制,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此外,就业处在教育扶贫链条的末端。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熊斌告诉记者,该校今年的国家专项计划将全部用于招收免费师范生,目的就在于鼓励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地从事教育事业。